北齐绫缎画屏工艺,是一项由明清时代流传至今的一种民间工艺,其原创已无从查考。据老人们讲,此工艺传至传承人刘国琦的祖父辈已有五六代,近二百年左右,如今刘国琦等也已年逾古稀,算是第七八代,总计年就有三百余年了。

  此屏纯属民间工艺,其做工精细、用料(丝织绫缎料)讲究、工艺精美、画面呈立体感,有横竖等各种款式,山水花鸟,动物风景,其画面均栩栩如生。既有古色古香的典故韵味,又有珍奇的艺术价值,是一项当今存世的珍贵文化遗产。

  其工艺流程有七步:

  第一道工序是选画。这是制做画屏的第一步,它关系到画屏的艺术含量。因是民间艺术,固属乡村文化范畴。字典里有个和乡村文化最粘糊的字,那就是“俗”。提到俗,人们往往把它常和“贬义词“挂起钩来。然而在我国近14亿人口中,近百分之六、七十的群体是在“俗”的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他们所创造的深邃的民俗文化、精湛的民间艺术、往往是惊世骇俗的。连那些自命高雅阶层的人们也被折服的五体投地。于是字典里又有了“雅俗共赏”等名词。这样那个含有贬义的“俗”字也就俗而不俗,贬而为褒了。之所以拉这段题外话,是强调选画的重要性。它既要符合民俗的大众口味,又要有高雅的艺术底蕴。一般来说,完成这道工序总是让那些懂美学的人把关。

  第二道工序是制模。这一程序仍由有艺术素质的人把关。由他们用适当的硬纸片从选好的画面上将画拓下来。拓的过程也是进一步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从艺术的角度删庸却繁,使画更具艺术性。然后分别裁剪,以花鸟画为例:枝杆(逐枝)、花朵(逐瓣)、花叶(逐叶)、山石、鸟虫,都要逐个逐件分别裁剪成型。接下来就是裁绫,依照裁剪成型的各种纸片,按大于纸片尺寸的规格,将绫裁好。

  第三道工序是包装。先在各种裁剪成型的纸片上涂一层胶水,然后在上面薄薄地粘一层棉絮。再将对应的绫覆盖其上,多余部分折裹背后上粘好。

  第四道工序是粘贴。将制成的绫面画模按原画的布局粘在按规格设定、装裱好的底板(三合板或密度板)上。底板装裱的材料,一般用布料,也有用绫缎的,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五道程序是上彩。按原画的色彩在绫面上描色。这也是极为重要的步骤。色彩要求明暗有别、深浅有度、协调大气。一幅好的作品,能给人赏心悦目、意趣无穷的艺术魅力。

  第六道工序是装潢。指整个屏面的装潢。在底板上整个画面各道工序全部完成后(有的画屏不留天地及左右两边,画的内容占满整个底板),装入边框架中就算成功了。框架内须先装好玻璃或其它保护材料,有的则像纸质字画装裱程序一样,要进行上下天地和左右两边的装潢,装时要综合考虑整体画面的色调和艺术效应,要注意其富贵典雅特色。

  第七道工序是装框。也是最后一道工序。待底板上的各道工序均完成后,将其装入已制好的木质框架内。木质框架亦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是指用乌木、紫檀、红木等名贵木质框架。中档为用榆木、梨木、桃木等制成的框架。低档即指一般常见的松、柳、杨等木材了。当然,木质不同造价亦不同。

  北齐堆绫立体画屏工艺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经挖掘,刘国琦作为传承人进行申报,已获得县政府批准,被列入文水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