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源于战争或者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很好地表现了生活。

  腰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如果说《尚书》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记述了原始社会人们敲打着石器,模仿兽类的形象跳图腾之舞的话,那么《易》中“鼓之舞之以尽神”则说明鼓的出现,使舞蹈得到飞跃,成为农耕舞蹈文化的开端,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腰鼓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成为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一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祝。随着岁月流逝,腰鼓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特别是节日期间,人民用打腰鼓欢庆丰收,增添节日气氛。“腰鼓”是以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的民间大型广场群体艺术,在表演形式和技巧上,变化极为丰富,在民间流行极为广泛,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腰鼓舞在民间十分盛行,人们跳着腰鼓舞,变换队形,或行走或在一个场地内边舞边敲,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腰鼓"属打击乐器,历史悠久,发音脆亮。他的外形就像个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鼓长34厘米,鼓面直径15厘米。两面蒙皮,鼓环上有环,用绸带悬挂在腰间,演奏时双手各执鼓槌击奏,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既可当作伴舞乐器,也可作为舞蹈道具,表现欢快热闹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龙泉腰鼓是流传在文水县龙泉村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展现了文水人民的一腔热血,是文水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

  龙泉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集中表现了文水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实在、开朗的性格。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龙泉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目前,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

  龙泉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龙泉村,历史上几乎是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息。

  在表演形式上,龙泉腰鼓多采用集体形式表演,鼓手俗称称“挎鼓子”或“踢骨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还有“跑驴”、“水船”等由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效果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文峪河畔的男子汉的阳刚之气。特别是在表演中,有机的揉和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身有力。

  腰鼓的表演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一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统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为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尚落”等。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文,一段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

  近年来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这一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水船"、“高跷"、“二鬼打架”、“大头和尚”等。节目形式的多少,视各村的人才和条件而定。小场节目结束后,再接着表演一段大场腰鼓。此刻锣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

  每次表演,在朗朗晴空下,身穿一色黑袄裤、头扎白羊肚手巾、腰扎红布带的精壮的龙泉汉子,鼓系腰间,两手执槌,脚踏厚厚的黄土,在牛皮大鼓的助威下,齐齐地舞了起来。他们前进、后退、转身,左蹦右跳,生龙活虎,辗转腾挪如入无人之境,勇猛如虎,翻卷如龙,酣畅淋漓,飞扬激越。人们无不为之震惊,陶醉。显示文水人的挚热情感,是力量的凝聚和爆发。鼓手们从山坡后面涌上来时,只见黄尘滚滚,人影恍惚,震天的鼓声和龙泉汉子们的吼叫声交织在一起,犹如黄河咆哮、万马奔腾,群众拍手叫绝,激动得抓狂……这是一种民间的舞蹈,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龙泉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正月十五时,龙泉周边的各村腰鼓队集中到龙泉村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俗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传说有祛除百病的神奇功效。届时腰鼓队前来助兴,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而这时,龙泉腰鼓队占尽了风头。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龙泉腰鼓”与其它的民间艺术一样,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它的传承和保护受到挑战,目前“龙泉腰鼓”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新老断代,青黄不接问题。许多精明能干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人们把精力和心思都使在发家致富上,很少有人去关心腰鼓舞。

  培养腰鼓演员需要从娃娃抓起,因为腰鼓表演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一点做起来十分困难。有时腰鼓队临时抽调人马,经过十多半月培训就打发上阵,这样很难保证地秧歌的表演水平。

  为了让这一传统艺术不断进步与传承发展,文水县人民政府已经批准“龙泉腰鼓”列入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项目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