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棍多为四人抬街头表演模式。之所谓桌棍,似乎是指抬着桌子表演或用铁棍抬着桌架表演的意思,即用两根抬扛,将一张桌子绑在中间,并在桌上固定一组戏装人物故事,抬着在社火“行列”中游行表演。桌棍上的表演人物并不固定,一边抬着行进,桌子上的人物一边不断翻跟头,以搏得围观群众叫“好”连天。“桌棍”似乎是指抬着桌子表演或铁棍抬着桌架表演的意思。因此,“桌棍”又称“抬阁”,亦叫铁棍,流行于文水县东北区域的南安镇一带。

  抬阁,顾名思义,就是人们抬着一个用竹、木或铁质材料扎制而成的类似楼阁或戏台的架子行进的一种民间文化表演形式。抬阁的出现与十里八乡的乡亲祭神求雨有关。

  早年的表演,多用于祭神祈雨的祭扫活动。为的是取悦于龙王雨神,给人间降下喜雨甘霖。当然逢年过节,尤其是正月初十至十五的元宵节,也要出动表演,为群众增添浓厚的节日喜庆气氛。

  文水县城一带到汾阳县石崖山灵泉洞迎祀“麻衣仙姑”的盛典,文水马西一带迎请神堂沟“隐唐洞”中铁孙猴的祭祀活动等都是沿袭了数百年的著名民间祭祀活动,开始的时候,乡民们只是把神像放在桌子上抬回来,慢慢地乡民们为了表示虔诚,将桌子周围用各种花布彩纸装饰的花团锦簇,富丽堂皇。后来,又在上面搭起华丽的彩盖。再后来,乡民们在喜庆自娱时,就沿用了这种形式,把抬神变成了抬人物抬故事,把抬桌也演变成了架子,经过不断的传承演变,高桌装饰成亭台楼阁的样式,给人以空中楼阁,云里雾里的感觉,故名为“抬阁”。

  抬阁的“阁”分“平阁”、“高阁”、“层阁”。平阁设一层架子,表演者或站或坐其上表演,高阁和层阁则最少搭两层乃至三层以上的架子,为了结实安全,多用铁制品搭建,故也被称之为“铁枝”。它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即在主架上再分上、中、下三架,每架的分枝上分别安排不同角色表演。“高阁”主枝高3-8米,主枝和架子不仅要坚固还要轻盈、巧妙、美观,能承重又能满足不同造型要求。高阁表演,要利用道具和表演者的衣服饰品等遮掩架子,使观看者看不到架,如同表演者真的站在空中一样。曾有许多初观者认为抬阁上面的人物是道具、木偶、假人,确信是活生生的顽童少女时,更为这些小演员长时间悬在空中却泰然自若,百思不得其解,殊不知秘密就在绑着孩子身体的铁架上。这铁架伪装在抬阁上,一头固定在架子上,另一头伸绑在小演员的一条腿内侧,铁架到裤裆处,有一小坐垫,可架在上面,再往上铁架则变成一弧形,正好框住小演员的腰。这样小演员就稳当当贴在骑在靠在铁架之上,万无一失。

  上阁表演多为儿童,活灵活现。儿童是在本乡百里挑一选拔出来的,他们聪明,特别受人宠爱。

  “女孩上过阁,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阁,媳妇随便相”,这些民间俗语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民间还传说上过阁的小孩儿能够消灾,家长往往为自家的小孩儿被选中而感到荣幸。孩子们更为能风风光光地被大家抬着,簇拥着,被观众欣赏,赞叹着而骄傲,兴奋不已。

  为了美观华丽,抬阁艺人还在抬阁地四周围彩纸,扎成龙、风、鹤、祥云、水花等彩图、彩灯,主架中央则多以山水、树木、花草、花篮等为衬景,并装饰上彩灯、彩绸,巡游时彩灯映照彩图,衬托着身穿鲜艳服装的儿童的生动面容,更显得妙趣横生,远远望去,云里来,雾里去,似仙童过境,如仙女下凡,妙不可言,

  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戏曲、绘画、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艺术,是中国北方文化中民间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传承至今的“抬阁”艺术在民间影响甚广。

  抬阁表演时,为了保证表演者的安全,架子上多见有一些长长的飘带,一是为了美观好看,二来是为了维持高阁的基本平衡。在抬阁旁边,还可见伴随者手持长叉,护卫左右,这些护卫者大都为抬阁制作艺人,他们手持长叉除了给表演者传递道具、人物等用品外,也是为了安全,时刻护卫左右并保持高阁之平衡。

  抬阁的阁上人物又演又唱,由乐曲开道,锣鼓随后,一拨人马浩浩荡荡,热闹非凡,抬杠有十六抬、二十抬、三十二抬等多种设计,抬手均为彪悍精干的青壮年男子,他们穿着统一服装,头戴统一帽子或扎毛巾,在回头哨声的统一指挥下,迈着步伐进退有序,左右有章,肩上抬阁上下起伏,左右摇晃并不时喊着整齐的阁号或齐声喊着一些吉祥恭贺的词语,阁上孩子们随着抬阁上起伏摇摆而作出各种动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抬阁艺人们的制“阁”手法不断创新,逐渐向高、峭、奇、险、美的方向发展,抬阁艺术已发展成集戏剧与杂技为一体,集木艺、铁艺、画艺、扎艺、布艺于一身的成熟的高台表演艺术形式。

  铁棍,又称为抬铁棍,是一种较为大型的棍式表演形式,一项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戏剧和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用杂技的艺术手段巧妙的组合在一起,以舞蹈的步伐在街市人流中翩翩起舞,表演着各种各样精彩的节目故事,让人看上去活像一出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其底为上好硬木制成的矮桌,高二尺余,长六尺许,宽五尺左右,桌面下两侧一丈八尺长的抬杆一根。木桌中心以铁制的芯子,穿桌面插入桌面之下加以固定,上分三或者两股插座。表演者站立于插座的脚蹬上,身与丁字形铁撑齐,从下至腰间用白布裹紧固定。凡有三股插座的铁棍,可站立三位表演者,凡有两股插座的铁棍,可站立两位表演者。一般的铁棍高度为四米,抬起行走时达五米。在铁棍上进行表演的,多为十一二岁左右、眉清目秀、胆大心细的女孩子。她们分别扮饰古装传统戏剧中的巾帼英雄人物。铁棍上表演的也有一些十多岁的男孩子。他们分别扮演“老寿星”、“孙悟空”,动作较女孩子大胆而滑稽,诙谐活泼的表演,经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有的演员,单脚踩一只花瓶,随着铁棍的悠扬起伏,加上木杠弹性的惯力,很快就会使三个女孩子悠悠扬扬地摇摆起来。内行的民间艺人,抬起社子,两三步就要使女孩子们飘动摇摆,让观众满目生情。

  桌棍艺术是抬阁和铁棍的综合,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吸纳了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戏剧、民间杂技等兄弟艺术形式的艺术特色,被誉为“空中舞蹈”、“无言戏剧”、“活动雕塑”、“流动杂技”。文水桌棍作为一项民俗活动,起源可以追溯到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由抬神求雨活动演化而来,于明嘉靖年间最终形成,至今已盛行四百余年。它内容上取材于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及现实生活,一根棍反映一出戏或一个故事,一支采枝悬挂一人,一根弓弦要站一人……上下一体,同歌共舞,魅力无限。

  文水三南桌棍的表演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表演者在高高的棍架上,出尽风头,但是高超的民间艺术家们并不是她们,而是在下面抬棍架和棍底的抬杆人。一般来说,每架铁棍有八个人抬着前进,这八个人都是棍艺高超的中青年后生。他们身穿一色传统的服装,红布裹头或白羊皮手巾罩头,腰系腰带,前结蝴蝶结、马蜂翅。行进时舞步缓行,闪动腰际,使长长的丈八余的抬杆上下漂浮晃动,左摇右摆。棍架上的演员们便随着抬杆的漂浮摇动,翩翩起舞。棍上棍下,节奏一致,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地方习俗浓郁,表演气势非凡,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的享受,成为年节闹红火中,人人爱看的民间艺术表演。

  三南桌棍以南安镇为申报单位,已被列入文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