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子,民间百姓的口头语叫“狮子滚绣球”。
相传,“狮子滚绣球”的起源故事是这样的: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将叫宗悫,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与南方林邑国发生一场战争。宗悫为先锋,接连受挫后想出了一条妙计,命部下雕刻木块,制成狮子头套和面具戴上,复披黄衣,敌方以为是狮子冲过来了,均败阵而逃,宗悫获得全胜。这种作战方法,逐渐流传民间,并慢慢增加舐毛、搔痒、打滚等动作,变凶猛为可爱的形象,以此演绎为狮子送祥瑞的习俗。
狮子滚绣球总体上是象征吉兆,是中国古代一种游戏。狮是百兽之王,双狮滚绣球民间称之为“狮子滚绣球”,表示喜庆吉祥欢乐之意。“狮子滚绣球”又成为人类生殖仪式的象征。俗传,雌雄二狮相戏时,它们的毛纤缠在一起,滚在一起而成球状,他们的后代小狮子便从中产出。文水这一带民间有俗话:父狮母狮,滚在一起生出个小狮。可见,它的价值还在于人类对延续后代的渴望。
此处绣球也是吉祥之物,这种绣球后来被广泛用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演变成“绣球绵”、“绣球纹”,用于衣料、建筑、家具、什器等方面,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文水,民间“狮子滚绣球”,是春节元宵节的重要节目之一。而县城南街的“狮子滚绣球”最为称道。他们狮舞极具表演技巧,一个狮子需要两个具备武术根底的青年密切配合,才能表演的象模象样,受人喝彩。一般为缀结或彩饰狮外套,非常华丽。人居其中,在大锣大鼓的伴奏下,表演者仿狮子各种姿势,行走起坐,翻腾跳跃,摇头摆尾,俯仰跳跃。又有人执绣球引逗、戏弄,喜庆性极强。
进入九十年代后,南街村的这种民间舞技面临诸多困难,仅靠春节期间的演出已经很难维持发展。经南街村委申报,文水县已把“狮子滚绣球”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行列,以便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狮舞表演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