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县孝义镇桥头村一带,民间百姓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点上灯,添上油,要看大鼓到桥头”。其中的大鼓就是“桥头大鼓”,因源于文水县桥头村,故得名。是流传于文水民间的一种打击乐,主奏乐器是一种罕见的巨鼓,故称桥头大鼓。2009年4月,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文水县是中华农耕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区,文峪河、磁窑河、汾河纵贯南北,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桥头大鼓的产生与远古农耕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据推测,桥头大鼓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鼓声与雷声相比,有“鼓声可引来雨水”的巫术观念,认为鼓声可以通天,连接天地,请求老天爷普降甘霖,助于农耕和农业生产。桥头大鼓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可追溯到距今1300年的唐朝。它的产生是为了迎祀“麻衣仙姑”这位诞生于文水的司雨大神,发展至清朝末年最为鼎盛。当时迎祀仙姑的仪式空前隆重,由县令亲自主持。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史无前例。桥头大鼓作为18家迎祀队伍当仁不让的领军,每次都大出风头。
最早有关鼓的记载是《中国舞蹈史话》:“秧歌鼓中最大,山西有些地方的新年社火行列,有鼓大如屋”,这里的鼓,即指桥头大鼓。据民间口口相传,桥头大鼓是唐末时期桥头村关帝庙中一道士所造,意在弘扬道法、振兴庙宇。道士出家前原是本县上河头村的鼓匠,手艺精湛。自从制造这面号称“天下第一鼓”后,以其鼓威、鼓声、鼓韵、鼓魂吸引了众多慕名前来观瞻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寺庙香火因此大盛。传说在明洪武年间的某夜,该庙主持梦中见一女子对他言道:“今岁大旱,玉帝允吾普降甘霖,风婆、云童、电母俱已到齐,独雷公因故未至,欲借尔鼓代之。”说罢携鼓飞去。主持梦中惊醒,不名其故。次日,县令使人前来借鼓,旨为迎祀麻衣仙姑。道士这才明白,仙女乃麻衣仙姑。
不料鼓身太大,无法从庙门抬出,只好拆毁庙墙,由32名威武膘悍的桥头汉子抬着这面巨鼓阔步行进在十八家仪仗迎祀队伍之首。4名鼓手头围自制白羊肚手巾,身穿粗布马褂背心,分踞东、南、西、北,手持三尺弯槌奋击鼓面,声如惊雷,鸣天入耳。所到之处,人集如潮,亲睹大鼓神威,此后,大鼓成为迎祀队伍当仁不让的“领头”。每次祭祀祈雨,桥头大鼓都在迎祀队伍仪仗之首,成为祭祀祈雨文化的主要载体,久而古老的祭祀祈雨文化与民间的迎祀麻衣仙姑的祭祀活动,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因其鼓声威激,得名“九龙浑天雷公鼓”。
据清末《文水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十四年四至八月文水境内遭受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庄稼干枯、土地荒芜,久旱盼雨的文水人,为了摆脱这种状况,在麻衣仙姑的寿辰之日,县十八个村组织了规模宏大、规格之高、史无空前的祈雨祭祀仪式。此仪式由县令亲自主持,这次祈雨祭祀麻衣仙姑的仪式空前隆重,桥头大鼓作为传统的祈雨祭祀的排头兵,所经之地百姓礼待迎送。
村中盛传着“点着灯,添上油,要看大鼓到桥头”的说法,可见当时的桥头大鼓已闻名遐迩。据桥头老辈人讲,桥头大鼓一般不轻易出动,时逢特大旱灾非它出动不可时,文水城寺楼的大钟也在敲响,钟声是信号,也是急令,闻者出动,不可怠慢,此时的文水县十八村镇的红火集中接“麻衣仙姑”。据说不知哪一年因为小看了桥头大鼓,还演出了一幕县太爷登村谢罪的历史剧。从此,桥头大鼓名声更震四方。大鼓进县城如迎贵宾到来,轰动全县,百姓称它为“神鼓”。
桥头大鼓原先的主要功能是祈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鼓的功能也逐渐演变。
古代,大鼓多用于报时、祭祀、仪仗或军事,而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楼之上。每到夜间报更时分,钟鼓楼上钟鼓齐鸣,低沉的鼓声传播全城。它们以晨钟暮鼓的身份,每天有公人值班打更。这里,鼓是作为一种发出声音的乐器,借助其声音或外形有形或无形地产生传达信号、迎神驱鬼或震慑敌人等功能。
桥头大鼓源远流长,距今至少600年的历史。它的产生是为了迎祀“麻衣仙姑”这位诞生于文水的司雨大神,发展至清朝末年最为鼎盛。当时迎祀仙姑的仪式空前隆重,县令亲自主持仪式,代表着官方性质。
大鼓以杨木制作鼓身,水牛皮为鼓皮,状如圆桶,鼓面直径7尺,鼓面绘有阴阳太极图,周壁九龙缠绕,云水翻腾,4名鼓手分居在巨鼓的东、南、西、北,鼓身高5尺5寸,外壁雕有二龙戏珠金色花纹,并装饰其它花纹图案,古朴而又庄重。鼓框四周钉有6个大铁环,以便抬台,6个铁环又安装于置有铁钩的六角形大鼓架上,鼓架由两根大杠扶撑,分别有二杠4根,支杠16根,用32人为一班抬动。平常置于木架上用两个鼓捶演奏。桥头大鼓出动时,有两膘后生坐在鼓上,身穿白色粗布自制马褂,头挽白羊肚手巾,手持三尺弯棰轮流击奏。大鼓行进乐队排列,由大鼓居其中,鼓之周围前后分别有32名壮男击奏5至7斤重的大铙、大钹,一行64人,气势壮观。鼓的中心发音较低而深厚,越向边缘声音则越高而坚实。由于从中心到边缘各圈的音色不同,演奏时可利用这些变化来丰富它的表现力。
鼓的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顿击、闷击、压击、摇击和滚奏等。大鼓鼓面较大,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很大。对情绪和气氛的渲染能起很大的作用。音响能与乐队融合,可加强乐队的低音。它还可以独奏或作为效果乐器使用,模仿雷声、炮声。大鼓直径12尺,高约4尺,由4名鼓手分站东、南、西、北敲击。64名铙钹手按伏羲六十四卦的布局簇拥在大鼓周围,一半持重大4斤大铙,一半持7斤大钹。大鼓发音低沉而雄厚,一经演奏,鼓似雷鸣,铙如电闪,钹像霹雳,人如游龙。
桥头大鼓,鼓大,声大,阵势大。因其鼓音声似滚雷轰鸣,被称“九龙浑天雷公鼓”。传世鼓谱仅亦为《九龙浑天雷公鼓》一种。经历风雨沧桑后,历代艺人不断将其丰富演绎,鼓谱和阵式也不断演变。根据古桥头村状如八卦的特征,按照伏羲六十四卦的布局,使演奏队伍的行进演奏方略呈多阵式表现形式。
桥头大鼓乐谱共分四个乐章,分别是《浑天惊雷》、《锦绣田园》、《万众一心》、《祥龙狂舞》,按照四个乐章分别排有四种队形阵势。
第一乐章《浑天惊雷》。队形整体排列为圆形,大鼓居中,象征九龙的九面小鼓分居四周,外围分别为铙钹。随着鼓点,铙钹手围绕九面小鼓顺时针旋转,整个队形仿若一个旋转着的大圆,寓意为天之圆。
第二乐章《锦绣田园》。队形以“田”字形组合排列,大鼓居中,九面小鼓分居各东南西北各点,中间由铙钹连接,形成一个大大的田字,取意地之方。
第三乐章《万众一心》。队形以大鼓居最北点,呈人字形排列成“众”字形状,寓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第四乐章《祥龙狂舞》。大鼓牵头,呈八卦形排列,由挠钹分居四周围成圆形,与“S”形鼓队形组成八卦图,演奏时,鼓手依次闪挪腾移,腾空而上,仿若祥龙狂舞。
鼓声如雷,雄浑激昂,鸣天入耳,声传千里,把劳动人民喜庆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情挥洒在这传神的鼓乐声中,壮观的画卷极致地表现了“天、地、人”合一的祥和理念。
桥头大鼓经祭祀祈雨文化的陶冶,随着历史的变迁,其内涵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完善,并与当地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紧密相连,它是文水乃至吕梁、山西的优秀民间音乐,是华夏文明和黄土文化的缩影,有着极高的历史、学术、艺术、社会、人文价值。
从历史价值上看,桥头大鼓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它六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它的产生、发展及演变,都蕴含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史实传说,研究桥头大鼓对了解和丰富文水当时祭祀民俗、生活习惯、民间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从学术价值看,桥头大鼓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祈雨民俗的缩影,传承着华夏文明黄土风情的精髓,凝聚着世代劳动人民坚定的信仰和美好的愿望。它的发掘、抢救、保护、传承对研究我国古代农耕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从艺术价值看,桥头大鼓是文水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文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浓厚的黄土风情。其独特的乐器,高超的演奏,多变的阵形,恢宏的气势,很有艺术审美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破除封建迷信,迎祀仙姑的活动被取缔,桥头大鼓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被迫偃旗息鼓。文化大革命期间,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艺人无几,鼓谱流失,仅剩名称尚保存在老一辈的记忆中。
1980年,文水县文化部门全力抢救桥头大鼓,拨款置办乐器,挖掘整理鼓谱,聘请老艺人重操旧业、收徒传艺。桥头大鼓这颗民间艺术明珠终于从历史的尘封中重新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2007年元旦,“桥头大鼓艺术团”成立,确立马德旺、孙建业、孙继斌为当代传承人,聘请专家担任艺术指导,不断推陈出新。后来,以桥头村委为申报单位,桥头大鼓被成功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沐浴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春风雨露中,古老的桥头大鼓焕发出新的生命。桥头大鼓这颗沉寂多年,湮没于历史封尘中的明珠终于重见天日,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