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群锣是流传在女皇武则天故里南徐村的民间文化艺术,相传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和武则天有关。民间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后荣归故里期间,武则天和丈夫唐高宗回到南徐村,全村父老自然十分高兴。尤其是每逢听到皇帝皇后出入的鸣鼓开道声,心里更有说不出的喜悦,大家为村里出了武则天这个皇后而骄傲,为听到皇帝的开道锣声而荣幸,一致认为响亮的锣声就是吉祥的福音,是村里永享太平的象征。从此南徐村里传统的混秧歌乐器中增添了筛锣、马锣等民乐。
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帝,据说南徐人还敲着锣打着鼓到长安参加了庆典活动,并受到女皇的接见。打那以后,人们对乐器中的各种锣都产生了兴趣,有了特殊的感情,也逐步形成了南徐村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同时人民一直不忘历史,把这种艺术和武则天紧紧连在—起,将村上的大小锣统称“武皇群锣”。
上述故事真假,如今已无法考究。但是南徐出了武则天这个皇帝是事实,南徐有群锣艺术也是事实,这两点是其他村里无法相比的。昔日,南徐村群锣很有名,新中国成立前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文水有三大名乐曲曲,群锣、大鼓、刮子(岳村鈲子)”。
群锣就是武皇群锣,它最得意的乐器是:云锣、筛锣(又称开道锣)、马锣、京锣、武锣、手锣、小锣70余面,故名叫群锣。同时还配有大鼓、大钗、小鼓、小钗以及旋子等民间乐器。
武皇群锣,演奏时将大锣小锣、大小鼓、大小钗及旋子等乐器融为一体,队形、乐器声变化不断,美观好听。演奏人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群锣队,一部分是锣鼓队,统称武皇群锣队,两队人员需分则分,需合则合,根据情况而定,表演风格充分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是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步繁荣,实现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皇群锣尽管名声在外,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很好的活跃起来。长久以来处在萧条低迷的境地。—是老艺人渐趋故亡消失,二是演奏曲谱不全,需挖掘整理完善,三是资金缺乏,四是一些人传统艺术观念淡薄,加之缺乏严格的管理人员和制度,以往的乐器丢失严重。
因此,对武皇群锣的挖掘整理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是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弘扬和发展民间艺术的重要课题。南徐是武则天的故里,这里的人们历来崇尚文化,热爱艺术,历史上曾出现过米贵安等许多民间艺人和乐器高手,如今也有不少热爱群锣艺术的后起之秀如米顺安、米金刚、刘专宽等。还涌现出像任永忠等一批人热爱武皇群锣的积极分子,他们不畏艰难,努力奔波奉献,一边还聘请专业文艺人才整理完善演奏曲谱,一边积极培训村里的群锣演奏队伍,决心让武皇群锣焕发青春,再放光芒,走向吕梁,走向省城。
武皇群锣已被列入吕梁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2017年入选山西省级非遗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