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火淬炼间的智能嬗变
——探访文水县鑫源昌钢结构有限公司的突围之路
当数控激光切割机的万瓦光束划开钢板,当数字孪生系统在指挥屏上实时跳动,文水县堡子北工业园区里,一场关于制造业基因重组的变革正在上演。作为山西模板行业“老字号”,文水县鑫源昌钢结构有限公司用300名产业工人的智慧与30余项专利技术的积淀,在钢筋铁骨间浇筑出传统产业的“数字新肌”。
智慧梁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在山西路桥太原青银二广联络线项目的智慧梁场,科技与基建的完美融合正在上演。这座位于山西交控数字化工业园区的现代化梁场,是该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标杆项目。
步入150米长的生产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信息化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七大功能区的运行数据:钢筋绑扎区的智能弯曲机正在自动加工钢筋,混凝土浇筑区的布料机沿着环形轨道精准移动,蒸养区的温湿度曲线平稳运行。
“这套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现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项目负责人指着移动台座介绍道。与传统固定台座不同,这里的低压直流轨道供电自行式移动台座可通过远程控制实现自动启停和速度调节。在参观过程中,一组绑扎好的钢筋骨架正通过龙门吊平稳地吊装到移动台座上,随后台座自动启动,沿着轨道缓缓滑向下一工序。
在蒸养区,智慧化成果尤为显著。每个蒸养棚都配备了智能控制系统,工作人员只需一键启动,系统就会自动按照预设的温度曲线运行。“传统自然养护需要7天,现在20小时就能达到设计强度的90%。”技术员小张介绍,“这不仅大大缩短了工期,更重要的是保证了质量的稳定性。”
项目总工特别强调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突破:“我们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预制梁生产的动态模型。在指挥中心点击按钮,就能控制梁场机械的启停和运行状态。”这套系统实现了生产计划排程、设备控制、过程监控、存储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在存梁区,每片预制T梁上都贴有包含完整生产信息的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该梁的生产日期、养护记录、质量检测数据等全部信息。“这种可追溯性管理,让工程质量更有保障。”质检负责人表示。
据测算,该智慧梁场的自动化率达到85%,人员投入减少55%,生产效率提升200%。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该公司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坚定步伐。太原青银二广联络线智慧梁场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山西路桥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更成为山西省基建领域智能化转型的示范样板。
智慧梁场的“大脑”是位于厂房中央的信息化指挥中心。这里的大屏幕上,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梁场与真实生产场景实时对应。“通过这项技术,我们实现了三大突破。”信息化主管李工程师介绍,“一是生产过程全透明,每个环节都可追溯;二是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故障预警能提前介入;三是生产数据自动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
在张拉压浆区,智能化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传统施工中,这道工序需要多名技术工人配合完成,现在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张拉力和压浆量都能实现精准控制。“误差控制在1%以内,这是人工操作难以达到的精度。”现场负责人表示。
科技车间——传统制造的华丽转身
循着机器的嗡鸣,记者踏入生产车间。占地广阔的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车间顶部,20吨的行吊来回穿梭,如同一头矫健的钢铁巨兽,灵活地吊运着各类钢材。数控激光切割机迸发的15000瓦、2万瓦激光束,如同炽热的火舌,精准地切割着钢板,飞溅的钢花在昏暗的车间内划出一道道金色弧线,瞬间将钢板裁切成所需的形状。一旁的HSD-4.5数控等离子切割机也不甘示弱,伴随着“刺啦、刺啦……”的声响,蓝紫色的电弧光闪烁,快速而稳定地完成切割任务,切割后的钢材边缘整齐光滑。
在钢材预处理区域,JPG3.5M型钢材预处理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钢材被缓缓送入生产线,经过除锈、除尘等一系列工序后,焕然一新。配套的2万风量催化燃烧设备,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高效净化,践行着绿色生产的理念。而洗边机则专注地打磨着钢材的边缘,使其更加平滑规整,为后续的加工做好准备。
“17年了,生产从未停歇,变化却日新月异。”工作了17年的老师傅武建龙一边操作着设备,一边感慨道。他见证了车间从人工操作为主,到如今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林立的转变。曾经,切割钢材需要工人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操作,不仅效率低,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如今,数控设备的应用,让切割精度和效率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移步至喷漆房,这里是钢材的“美妆间”。经过一系列加工的钢材,在这里被均匀地喷涂上防腐防锈的涂层。喷漆房内的自动化设备,能够精准控制喷涂的厚度和均匀度,确保每一块钢材都得到细致的“呵护”,延长使用寿命。
生产车间外,龙门吊高耸,钢缆缓缓收紧,一榀榀钢箱梁在工人精准指挥下稳稳落上运输车,即将发往全国各地……通过持续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这座企业正逐步实现从传统制造向现代化生产的转变。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研发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传回的内蒙古路桥纳龙高速项目施工现场画面格外引人注目。工程师们正在远程监控新一代高墩翻爬模板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画面中,高达60多米的桥墩上,翻爬模板系统正在稳步爬升,工人们正在安全平台上熟练操作。
“这套系统在纳龙高速项目中的表现超出了预期。”设计部温乾宇指着屏幕介绍道,“传统施工中,工人需要吊安全绳高空作业,既危险又效率低。现在有了翻爬模板系统,不仅安全性大幅提升,施工效率也提高了50%以上。”
技术团队通过视频连线与现场施工人员交流。“今天完成了两模的浇筑,质量全部达标。”视频那头,项目负责人兴奋地汇报,“按照这个进度,预计能比原计划提前15天完成这个标段的高墩施工。”
在研发中心的展示区,摆放着高墩翻爬模板系统的等比模型。温乾宇详细讲解了系统的创新点:“我们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不同墩柱尺寸灵活组合。液压系统的加入,让模板的安装和拆卸更加便捷。最重要的是,我们设计了多重安全保障装置,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这项创新技术已经在多个重点项目中得到验证。除了内蒙纳龙高速项目外,还在新疆乌尉高速、北京京平高速等工程中成功应用。截至目前,使用该系统的项目累计完成高墩施工超过200个,安全事故保持零记录。
公司的创新成果远不止于此。在大厅的墙上,挂满了各种成果奖项。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参与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和质量,更为企业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永恒动力。”公司总工程师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研发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施工装备,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让科技创新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2024年,该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年产值2.7亿元,纳税1100余万元,产品远销老挝、泰国、刚果金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化转型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公司副总经理武晓盼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传统钢结构加工制造为基础,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科技研发和工艺创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通过新技术、新模式的融合应用,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文水钢模’高质量发展新标杆,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贡献更强劲的产业支撑。”
从钢花四溅到智慧火花,从“汗水型”制造到“智慧型”智造,文水县鑫源昌钢结构有限公司的转型之路,正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传统产业拥抱数字化的决心,更看到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坚定步伐。